最新訂單:
塤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從考古發現證明:在距今約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現了塤的初形,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陶塤在歷史上的出現很早,而且為數不少,并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至今。最早的塤只有一個吹孔,經過了很長時間,塤體上才出現了音孔。如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的管形一音孔塤,距今有六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二音孔塤,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出土的魚形四音孔陶塤,這一時期在陶塤下端已出現帶有懸掛裝飾物的小孔,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河南安陽殷墟侯家莊1001號墓出土的骨制紡錘形六音孔陶塤,距今有三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塤從一孔演變到六孔經歷了約三千年,即新石器時代到殷代。塤自商代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個音孔的水平上。陶塤的形狀逐漸定形,從筆管形、珠形、帽形、鬼臉形、動物形轉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解放后諸多專家對古塤經過了多年的研制,在古塤的基礎上研制出八孔陶塤、九孔陶塤、十孔陶塤等。使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樂器重新回到樂壇上,擴展了塤的音域,增大了塤的音量,可以任意轉調等。
《世本》有"辛公造塤"之論。《拾遺記卷》載“庖犧灼土為塤”陶塤為庖犧氏所發明,其說難以考據。塤都為陶制,用泥土捏制成形,涼干后再用火燒成。在制作的材料上也有出現過:骨、象牙、木等。我國古代把樂器分為:金、石、土、木、革、絲、竹、匏八音,其塤為“土”的代表性樂器,是一種音色柔合的旋律樂器。在整個樂隊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音、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奇迷失,將以金石以同恭,啟笙、竽而啟批極。”《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伯氏吹箎”的文字記載。在西漢時期曾出現過木制塤,“笙以木刻其本而不匏,塤亦木為之”。到宋時,木質塤逐漸盛行,并大有用木塤代替陶塤之勢,故統治者認為:有違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
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塤一直為皇都九五至尊獨享。以作雅樂之用。塤的演奏大到宮廷慶典、祠宗廟、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樂(相當于現在的室內樂),無處不在,可見其在中華民族古代音樂史的地位。
塤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圣、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鐘,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另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凄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塤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音。
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塤,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塤,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圣人貴焉”了。
陶塤樂器結構簡單,攜帶方便,音色具有神秘、空靈,滄桑的特點尤如天籟之音,有非常顯鮮明的古樸風格,使人產生強烈的返樸意識。以致近年來深受現代人的喜歡,涌現出大批學習、演奏、研究陶塤的愛好者、專家,使塤這一中國文化瑰寶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西安旅游線路_西安跟團旅游_西安康輝旅游://surface17.com/index.php/travelroute/getByCate/4
請確認您的Email,提交之后詳細解答會發送至您的郵箱 | |
*咨詢內容: | |
*稱呼: | |
*Emai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