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景點類型:
歷史遺跡
景點等級:
AAAA
景點門票(piao):
40 元
聯系方式:029-87288402
景點地址:西安市內
交通概(gai)況:西安市內各條公交線路都可到達
西安明(ming)城墻(qiang) 西安城墻(qiang)
門票·開放時間:40元春夏季:8:00~22:00;秋冬季:8:00~19:00
交通概況:公交(jiao)5、18、215、603、611路均可到達
城墻簡介:西安城墻位于西安市中心區,是明代初年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筑起來的,是中世紀后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我國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城墻。
原來的唐長安城,由于唐朝末年戰亂頻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壞。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駐防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因原來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次改筑。改筑時放棄了長安的外郭城和宮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閉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門,北開玄武門,以便防守,但對城垣并未擴大或改修。
以后歷經五代的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到宋、元兩代,城的名稱和建制雖屢有變換,但城垣規模卻無改變。元代時西安稱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個重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率軍從山西渡河入陜,元守將遁逃,徐達占領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為西安府,這就是西安得名的開始。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點未確定以前,廷臣也多次建議利用關中形勢,建都西安。朱元璋特派皇子巡視西安,察看建都之事。后來,朱元璋又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當時,明朝筑城風氣非常盛行,現在全國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墻,大多是那時建造的,至今在民間尚流傳著:“漢冢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于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開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修好的西安城墻,東墻長2590米,西墻長2631.2在米,南墻長3441.1米,北墻長3241米,周長13.75公里,形制是一個長方形,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城墻四角各有角墻一座,城墻外有城壕。城門有四:東曰長樂,西曰安定,南曰永寧,北曰安遠。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正樓高32米,長40余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檐,底層有回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開始修筑的城墻是用黃土分層夯打起來的。最底層是用石灰、土與糯米汁混合夯打,十分堅硬。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陜西巡撫張祉將城墻外壁和頂面砌了青磚。
城墻,是人們為防御外來侵襲而修造的自衛設施。西安城墻的防御性很強,城外的護城河為第一道防線。河上設有吊橋,是進出的唯一通道。吊橋白天降落在護城河兩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橋升在空中,就斷絕了進城的道路。城門外有間樓(也叫譙樓),用以打更和報警,為第二道防線。閘樓后邊是箭樓,高30余米,外面墻體筆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擊,這是第三道防線。箭樓和正樓之間是甕城(也叫月樓),面積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敵人攻進,即形成“甕中捉鱉”之勢,這是第四道防線。第五道防線自然是正城門了。敵兵要攻破這五道防線,極其不易。
除了城門設防嚴密外,城墻四個拐角還修有角樓。作用是輔助城門,觀察和防御四面外來之敵。整個城墻外側,每隔120米有一座馬面(也叫墩樓)。每個馬面寬20米,從城墻向外伸出12米,高低、結構和城墻相同。西安城共有馬面98座,垛口 5984個,使城墻外側成鋸齒形。每個馬面上原有可供駐守軍隊的卡房(也叫敵樓)3間。城墻和馬面上有女兒墻,墻上有既能藏身又能瞭望、射擊的凹口和方孔。因此,西安城墻對研究封建社會的城市建設,歷史、軍事和建筑藝術,都有著很高的價價值。
1983年以(yi)來,經過(guo)大規模整修的(de)西(xi)安城墻,恢復其宏偉、壯(zhuang)觀的(de)風貌,建(jian)成了全(quan)國僅有(you)的(de)“環城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