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1、滿族八碟八碗
八碟八碗,為原滿族飲食習慣,“八大碗”即八樣菜,四涼四熱,四涼里兩葷兩素,四熱里也是兩葷兩素。
“八大碗”與滿人的豪爽相匹配的,便是飯桌上的八碟八碗。碟是實實在在的大碟,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當這高高大大的一齊落滿桌,不由得你不舉碗痛飲,暢快淋漓。
清朝乾隆期間,正值鼎盛時期。乾隆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飲食市場空前繁榮,其中以“滿漢全席”稱雄飲食業,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滿族地方風味也應運而生,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八大碗”深受民間歡迎,《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八大碗”菜名: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御府椿魚、阿瑪尊肉。其中“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此菜最為代表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滿族簡史》記載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后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葉亭雜記》載,祭用必選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其牲即于神前割之、烹之。
2、豆面卷子
餑餑蘸豆面。滿族有一傳統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稱豆面餑餑。祭神時多以此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將黃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合勻,搟成薄片,入鍋蒸熟,再將黃豆炒熟磨成面,均勻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1-2寸長的卷子,其色金黃,食之粘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來源于餑餑蘸豆面的吃法。而滿族人吃餑餑蘸豆面之俗,則有一段佳話。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滿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龍江以北地區,那里天寒地凍,不長五谷,人們都以打獵為生,吃獸肉,穿獸皮,生活極其艱難。有的年輕人不滿足于現狀,但又不知到哪里去尋找幸福,就問部落里年齡最大的老人。老人告訴他們:我只聽我的爺爺說過,要想好向南走,南邊有個長白山,那里不僅森林茂密,野獸成群,山下還能種莊稼,到了那里,生活就能好起來,年輕人聽了老人的話,很受鼓舞,便帶著少量生活用具和干肉,開始了南下長白山的部落遷移。一路上大家風餐露宿,饑一頓飽一頓,不知趟過多少條大河,越過多少座大山,歷盡千辛萬苦。這年秋天,大家終于來到了長白山腳下,抬頭望去,只見山高林密,半山云霧繚繞,給人一種神密而肅穆的感覺。當時大家又累又餓,帶的干肉已經吃完了,因為不知大山的根細,拖著疲憊饑餓的身子是很難上山去打獵的。大家正在發悉時,一個老人指著不遠處的兩片莊稼說:“那是什么,說不定可以吃呢!”大家順著他的手指望過去,只見一片火紅火紅的,一片是金黃金黃的。大家找來當地人一打聽,才知道火紅的叫“蘇蘇步達”,金黃的叫“突粒”,是非常好吃的。于是他們就按照當地人的說法,把“蘇蘇步達”。磨成面,做成餑餑,又把“突粒”炒熟后也壓成面,大家忙了一整夜。第二天,正在農歷的十月初一,大家以“蘇蘇步達”餑餑當飯,以“突粒”當菜,當時沒有桌子,大家都蹲在地上用手拿著餑餑蘸著“突粒”面吃。因為是第一次吃五谷雜糧,所以吃得特別香。為了紀念他們第一次吃五谷,滿族中就留下了每年夏歷十月初一不放桌子,不吃菜,不用筷子,手拿著餑餑蘸豆面吃的習俗。
3、麻辣拌
麻辣拌:主要有土豆、 海帶結、豆皮、 丸子、 魚丸、甘藍、寬粉、茼蒿、白菜、悶子、豆泡、蟹棒、蘑菇等原料組成(09年開始 附加面餅或米線) 跟麻辣燙原料相似,不過是在煮過后瀝干水分,加鹽,陳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等拌勻后食用,是撫順人在引入的麻辣燙基礎上發明的,非常受歡迎,有甜酸口味,麻辣口味等等,而且口味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進行調配,還有九葉粉之類的,現在遼寧周邊也有相應的麻辣拌出現。是撫順兒女出門在外最思念之物。
比較有名的麻辣拌,主要集中在幾所學校周圍,撫順一中、二中、十中、十二中和六中、二十三中,這些學校附近的麻辣拌都是麻辣拌中的極品,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相當受歡迎。
4、吃包兒飯
菜包,又稱“吃包兒飯”、“吃乏克”、“吃菜團子”。其作法:將白菜、酸菜等葉子放在手掌上,再把已煮熟的米飯(過去以小米飯為主)、炒菜和小蔥、大醬放在上面,用雙手將菜葉合上,或包成長卷形,以手握而食之;或包成團型,雙手捧而食之。其所用菜葉、飯及菜等常因季節變化而有選擇。
關于吃菜包的來歷有種傳說是,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帶八旗兵出老城去攻打撫順,將撫順圍了個水泄不通,這一圍就是好幾天。堡子里的老百姓天天給他們做飯吃。等到打了勝仗,拿下了撫順城,老罕王沒有下令休息,而是指揮八旗兵乘勝追擊明軍。說來也巧,大兵開拔時,老百姓剛剛做好飯。軍令如山倒,眼看做好的飯,想吃也不敢吃,只得出發了。可是有一家媳婦看到餓著肚子的士兵就要走,急中生智,對住在她家的幾個兵說:“有辦法了,你們可以把飯帶上,在路上吃”。那時候,哪有帶飯的工具,這幾個當兵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意思是說:“你這個小媳婦盡說瞎話,這飯我們怎么帶呢?”那家媳婦見當兵的不信,也沒說話。只見她把屋外一些剛曬蔫巴的白菜葉子用水洗一下,鋪平,把已經做熟的帶有肉菜的飯盛上一勺子,用菜葉一包,做成大菜團子,交給這幾個士兵每人一個。士兵們以驚喜感謝的目光看了一眼這位聰明的小媳婦,就匆匆忙忙上路了。
老罕王為了追擊明軍,沒讓士兵吃飯,他自己也沒吃飯。等到他領兵追出幾十里路之后,又遇上了一場大雨。這時候,老罕王和他的隊伍已是人困馬乏,肚子餓得咕咕直叫。老罕王便命令休息做飯。然而大雨剛過,地是濕的,些是濕的,根本無法做飯。這時的老罕王是又急又餓又沒有辦法。那幾個帶著菜團子的士兵見到老罕王的樣子,紛紛將自己懷里的菜團子獻給老罕王。老罕王雙手捧著菜協和子大口吃起來,俗話說:饑時糠如蜜,飽時蜜不甜。老罕王在饑餓難忍的時候,吃上這菜團子,別提有多香了。他吃飽以后,問這菜團子是哪來的。這幾個士兵如實向他做了匯報。老罕王聽了以后,一拍大腿說:這媳婦真聰明,今后咱們打擾時就不會挨餓了。
從那以后,凡遇行軍打仗,老罕王就讓老百姓做菜團子給士兵帶上。這一作法慢慢變成了民間的習俗,形成了滿族的一種獨特的食品并一直流傳到今天。
5、羊湯
羊湯既全羊湯。現在的滿族人是古老游獵女真人的后裔,傳統的喝羊湯對滿族人更是情有獨鐘,在其影響下,乃至喝羊湯已成為東北各族人民不可或缺得食俗。
每到炎熱的夏季,殺上一只羊,熬成羊湯,喝上幾碗,不僅能消暑去病,還能健身壯體。具體做法是:挑選膘肥體壯的羊,尤山羊為上,殺死退毛凈體,取出心、肝、肺、羊血等內臟(稱下貨),洗滌調制干凈,連同羊骨羊肉同鍋熬煮,此湯則稱老湯。待羊湯及羊下貨熟后撈出,撕碎和切碎,就可備用做羊湯了。喝時,將碎羊肉和碎羊下貨放入碗里,倒入老湯,再根據個人的習慣和喜好,選放辣椒面、香菜沫、蔥花、精鹽、味素等就可以喝了。
羊湯做法簡單,風味獨特,老少皆宜,是世居東北各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
6、小香腸
小香腸原料配方:新鮮豬肉(精肉占50%以上)100千克精鹽3.5千克亞硝50克白糖5千克紹興酒10千克香油4千克五香面(用白籽、豆蔻、陳皮、肉桂、山柰、丁香、砂仁、花椒、大料等配制而成)500克 。
小香腸制作方法:
1.把精肉和肥肉按比例切成小塊,用絞肉機絞成肉末,加入調料,用力攪拌均勻,制成肉餡,并稍加腌制。
2.腌制好后,用漏斗把肉餡灌入整理好的腸衣中,用針扎一些孔,排除腸中的空氣,用麻繩打結扎成小段,放在陽光下曝曬至半干,懸掛在竹竿上,置于通風處晾掛,20天左右,取下進行蒸制。
3.將曬干的小香腸放入蒸鍋內蒸制,大約30分鐘后,取出冷卻即為成品。
4.貯存小香腸時要采用懸掛的形式進行,場地要干燥,溫度較低,防止日曬,可貯存1年多,其質不變。
7、波浪葉餅
波浪葉餅是撫順地區滿族居民倍受喜愛的傳統時令食品。每逢四、五月份,山青水綠,采摘鮮嫩的水芹菜,用開水炸后切碎,拌以豆葉、粉頭為餡,再用高粱米水面做皮,外包嫩柞樹(大葉柞)蒸食,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波浪葉餅”既可嗅得柞葉的芳香,又品嘗到水芹的清香,更使人們增加了食欲感。
請確認您的Email,提交之后詳細解答會發送至您的郵箱 | |
*咨詢內容: | |
*稱呼: | |
*Emai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