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訂單:
1、雁南飛茶田景區
雁南飛茶田度假村,為粵東第一家AAAA-旅游景區,是由廣東寶麗華集團公司于1995年1月投資開發的,占地總面積4.50平方公里,1997年10月8日對外營業。度假村背靠陰那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個融茶葉生產、生態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旅游觀光、度假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圍龍大酒店建筑工藝精湛,2005年榮獲建設部授予的“魯班獎”。景區以茶文化為主題,處處是群山環抱,百花繁盛,茶田疊嶂,四季如春的自然景觀。
雁南飛神石是度假村的標志性建筑,上面刻有“雁南飛、茶中情”六個大字,“雁南飛”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寓意客家人對“北雁南飛”的根本認同:“茶中情”表達了雁南飛經茶文化為內涵,與茶結緣,與茶會友,與茶傳情。目前,雁南飛已種植白葉單叢為主的標準化茶田2600畝,建起了現代化的茶葉工廠。
雁南飛大道兩邊種植有小葉榕樹和鳳凰木,樹下種上各種季節性的鮮花并擺放大小溪石作園林景觀,山崖上種植的是勒杜鵑、炮仗花等花卉進行立體綠化,右邊種植的生態龍眼園、荔枝園以及改造種植的馬占相思速生林;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樹、種草和種花,不但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兩邊美麗的園林景觀,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圍龍大酒店是根據客家圍龍屋的反圍龍結構建造,建筑面積12000多平方米,樓高6層,從大堂進入直接到第4層,上下各3層,共有標準房、套房和單間138間。每個房間都有一個特別設置陽臺,站在陽臺上可以盡情觀賞度假村的美景,這是酒店最突出的特色之一;酒店非常注重文化內涵的建設,在每個客房和過道上都裝裱了客家名人詩畫和名人格言。首層為美容美發、桑拿健身等娛樂設施。
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溫馨宜人的服務,幽雅的環境,讓您領略到客家獨特的款待之道所蘊含的正宗與傳統,品嘗特作精致的佳饌美肴和甘滑香濃的雁南飛茗茶,讓您在青山綠水之間,心情領略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茶文化和客家文化。
交通信雁南飛距梅州45公里,交通方便,它緊鄰靈光寺和-故居,建議同時游覽這三個景點。
住宿信息
景區內有酒店可以入住,園內還有16幢大小不同的別墅,按幢出租,旅客可以盡情在茶園里享受。
2、葉劍英故居
葉劍英故居在梅縣雁洋鎮雁上村。建于清代,故居是泥磚砌筑的農舍,屬粵東地區客家圍屋。坐東朝西偏南。整座圍屋共有15間房屋,進故居左側后角邊兩間是-少年時的臥房。院內整潔清靜,遠處青山含黛,四野田園青翠,環境優美。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此,并度過童年。
3、梅州靈光寺
靈光寺,位于雁洋鎮境內的陰那山麓,離梅州城46公里。是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創始人為唐高僧潘了拳,他于咸通二年(861年)圓寂后,始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圣壽寺",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靈光寺,現正門石匾上所刻“靈光寺”三字,就是梅鼎寫的。
靈光寺依山建筑,面積10000多平方米,自古遠近聞名,吸引大量游人參觀,為什么呢?因為靈光寺有“三絕”。
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干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這就是稱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柏”。此柏樹是建“圣壽寺”之前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一千
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樹也死了近四百年,卻與生的那株幾乎同樣高大,前幾年,珠江電影制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株樹為背景。
其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煙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煙薰人,是什么原因呢?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這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制的長方木構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稱為菠蘿頂,結構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筑藝術的杰作。在我國這樣的菠蘿頂僅有兩處,另一個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這個菠羅頂妙就妙在它會把大殿內的香煙及時吸到殿頂迅速排出,而不會使殿內游人被煙嗆著。
其三絕是大雄寶殿后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4、湖寮泰安樓
泰安樓位于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墻寬為0.92米,三層墻寬0.44米,一、二層外墻為石墻,三層外墻壁及內墻為磚墻。因樓外墻為石墻,故該樓俗稱石樓。該樓一至三層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壇,為防外患,三層除前廊外還設有后走廊。一、二層不設窗,三層才開窗,并設有槍眼,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出入,門板鑲上厚厚的鐵皮,大門頂有蓄水池,供滅火之用。
大門
泰安樓的大門非常獨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偉的門樓,細一看,這樓門原來是鑲嵌在墻上的。據說,這樓的主人是做生意發家的,沒有功名建門樓,后來他靈機一動,就想出了個絕妙的辦法做了個假門樓。
樓中樓
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筑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書“祖功宗德”,陳列藍氏先祖神主牌,并作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兩側設有廂房,樓內平房四周為天井,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樓的兩側各有一座書齋,是供讀書求學的場所,樓內右側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現仍可飲用。
興建泰安樓時有個有趣的故事,樓主人藍少垣在該樓工程進到第三層時,他把辦公地點也搬到二層的一間房子里,規定凡前來領工資的工人,都要手提兩塊磚到三樓后才來領工資。那時候的工資是每日清算,結果就這樣節省了建三層所用火磚的搬運費。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樓主人的精明智慧。據說泰安樓的藍姓祖公極為節儉,原計劃在樓右側也建一個同樣的方石樓,構成鴛鴦樓,后因意外早亡,計劃沒有實現,成為現在的單片樓,實為遺憾。
客家民俗風情博覽館
泰安樓一樓布置了客家發展史,客家人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服飾,節慶活動用具展區,詳細地記載了千年來大埔客家人的發展、生產、生活情況;二樓為大埔名人展區、將軍書畫展區。整座建筑較為集中地展現了大埔客家人情風貌。泰安樓歷史悠久,規模雄偉、粗獷,布局合理、科學,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寶。2000年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此樓考察后,認為該樓是研究中國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的“歷史人文博物館”,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現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5、雁鳴湖旅游度假村
該度假村占地1萬多畝,預計總投資2億多元人民幣。其總體規劃主題突出綠色旅游和生態保健,結合綠色生態環境和道家“天、地、人三和合”的養生理論,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輪回的概念興建“春暉園、夏曉園、秋實園、冬融園”四大功能景區,各景區配套系列度假及娛樂設施,將是梅州乃到粵東旅游度假功能較為齊全的度假勝地。
目前旅游度假村已開發興建了春暉園、夏曉園、秋實園三大景區。各景區已建立的旅游設施主要有:酒店、山莊別墅、茶藝館、滑草場、旅游池、童趣園、娛樂城、綠島廣場、紫煙瀑布、梅池、銀湖庵、網球、羽毛球場、臺球館、玫瑰園、馬車驛站、幾十處亭臺榭閣景點和配套服務設施,還將興建跑馬場、兒童樂園、森林公園、狩獵場等設施。
6、長潭旅游勝地
長潭旅游勝地,在蕉城北面長潭鎮白馬村西北部,是“南粵百景”之一的旅游勝地長潭勝地,山堤環堵,綠水茫茫,八景名勝,三省名揚,山如巫峽,水似瀟湘,景似漓江,移步換景,別饒風光。
這里奇峰突兀,峭壁懸空,兩岸青山夾著急流,注入石窟河,直瀉梅江,匯入韓江。風景十分秀麗,“長潭夜月”為蕉嶺八景之一。長潭境內的“一線天”、“雙門闕”、“二姑山”、“滴水巖”、“高臺庵”、“浮水月”(指長潭夜月)、“天馬山”、“丹九祠”和“阿婆背孫女”等定為長潭八景。
長潭旅游度假區,距蕉嶺縣城約5公里,面積20.5平方公里,是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這里一川綠水,碧波蕩漾,兩岸青山,有“形似巫峽,景似漓江”之稱。六十年代初,長潭風光刊載在《人民畫報》封面和《廣東畫報》上。從此,長潭風景名聲遠播,每年幾十萬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陶醉其間,流連忘返。
長潭有寬闊的水域,水庫大壩把流水截成人工湖,容量達1.6億立方米,湖水延伸到20公里外的平遠普灘和福建省的下壩鎮。湖面開展了多項水上娛樂項目,如:賽艇、游泳、釣魚等,為游客增添了豐富的樂趣。
旅游區有許多誘人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閩粵贛釋迦文化中心、一線天、大壩雄姿、長潭夜月、高臺庵、蓬萊仙境;有華新戲水樂園、興盛泰賓館、長潭大酒店、澳洲山莊、鵬程娛樂城、新新娛樂城等。
7、湯湖熱礦泥山莊
湯湖熱礦泥是國內外罕見的無污染優質醫療保健泥源,可用于介質浸泡(泥漿浴)、包裹(局泥)、埋數(全泥)軀體進行治療保健。就中國而言,除了遼寧鞍山湯崗子有此資源外, 五華縣華城鎮轉水鄉湯湖便是第二處。這在全球也是不常見的。 五華縣華城鎮轉水鄉的湯湖溫泉依山傍水,水質無污染,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游客可坐火車到華城,從華城火車站坐五六分鐘的車便可見到醒目的西湖溫泉大酒店。該酒店是一座11層樓高占地2萬多平方米的按三星級標準建造的酒店,酒店的溫泉水便是從15公里外的湯湖溫泉引來的,酒店內設有湯湖(湯崗子)保健中心,還有專車直達湯湖,只需要二三十分鐘車程。 交通 從梅州市區出發,則有兩條路線:一是沿梅縣南口經興寧至華城、轉水再至山莊,全程70余公里;二是經梅縣長沙至五華水口、轉水再至山莊,全程80多公里。 門票|開放時間 泥浴50元/人,溫泉50元/人。
8、五指石
為粵東著名的丹霞地貌旅游勝地,坐落于平遠縣城以北57公里的差干鎮,五座石峰拔地而起,形如伸展的五指直刺云天,氣勢雄偉。山中景點很多,有劍門石、石林寺、聰明泉、混元塔、一線天、仙人床、殿子石、青云路、石室書屋遺址、睡佛洞、文殊臺、馴麓徑、跑馬場等等,千峰競秀,巖崖峻峭,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交 通 可通過廣梅汕鐵路、梅州機場、梅坎鐵路和在建的梅揭高速公路,由梅州轉道平遠縣到達五指石。平遠縣城至景區有8輛中巴往返,每1小時互發一輛。
9、銅鼓嶂
“秋來一色極天凈,皎皎出日看斑斕”。位于豐順縣砂田鎮的銅鼓嶂,海拔高度1559.5米,為粵東第一高峰,自古以來以雄奇壯觀的氣勢、豐厚奇異的自然景觀,牽引多少文人騷客、顯貴布衣心馳神往。
銅鼓嶂的得名,有幾種說法。
一說是因其峰頂平闊,渾圓似鼓而得名。
另一說是因其山風激蕩,響如銅鼓而得名。在銅鼓嶂宿營,半夜里山風大作,林濤澎湃,四山回響,使人壯懷激烈,熱血沸騰。
再一說是此峰為百越族銅鼓分布點,故名。百越,是我國東南和南部地區的古代民族,是我國古代長江以南最大的一個族群。1982年廣東省市縣文物普查,高州、化州等十八個縣出土銅鼓56個,已由各縣博物館收藏。博白的銅鼓潭、欽州的銅鼓村、廉江的銅鼓塘、曲江的銅鼓嶺等,多由于埋藏銅鼓而得名。銅鼓嶂是否埋藏銅鼓?姑且存疑。
銅鼓嶂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如屏似嶂的百里峰巒,綠樹披翠,竹木成林,植物種類復雜多樣,是觀光游覽和植物學教學的理想基地。一片片常綠的高山植物,人謂“銅鼓青”,濃陰蔽日,深邃幽雅。密林深處寒蘭叢生,有葉藝、花藝、奇香等品種。新近,學者們在銅鼓嶂采集了石木姜子、象鼻藤、光果懸鉤子、微花連蕊茶和珠芽蟹甲草5種廣東省新記錄植物,標本存放于華南農業大學林學院。除竹木外,銅鼓嶂物產有香菇、木耳、草藥、蜂蜜、茶葉、魚蝦、香螺、石蛙等。民謠唱道:“銅鼓嶂,三面寶,一面黃連與甘草。”
銅鼓嶂峰頂平闊,約有數畝寬的平地。拂曉時置身峰頂,守候“云海浮金”,披霞掛彩,無不令人神往!即便天氣陰霾,咫尺不辨,云遮霧涌,無窮變幻,亦有別樣感受。站立峰巔,若天氣晴朗,極目遠眺,溝壑縱橫,群山盡伏,梅江、韓江宛如素練飄向東南,梅州、潮州風光無限!
從銅鼓嶂峰頂而下約海拔1200米,有一大草坪,約有千畝,據說曾計劃用作高山機場,地勢平坦,花草豐茂。大草坪中間,泉水涓涓匯入,形成天然湖泊。湖水清冽透明,波光瀲滟,觀之神清氣爽。訪之鄉人,因其稍下有銅鑼村,故稱此湖為“銅鑼湖”。此湖遇百年大旱,其水亦不干涸。若遇多雨年份,茫茫蕩蕩,周圍山峰,宛若島嶼,有“水浸銅鼓頂”之傳聞。長白山有鏡泊湖,天山有天湖,廬山有如琴湖,……山之高而潤澤,鐘靈毓秀,造物者不負人,功巍巍矣!
銅鼓嶂屬蓮花山脈斷裂帶,在巖石風化、流水侵蝕作用下,隨處可見千姿百態的奇石景觀。人們根據其形象為不少景觀取了名字,并賦予傳說。如玉石佛手,說是雷神將軍留下的手掌;仙人取寶,說是仙人正在向石櫥取寶,說此處“金山銀山,仙人正搬”;“金龜下山”,說是摸一下平安健康,摸兩下升官發財;獅子潭,潭邊有三塊酷似獅子的大石,謂之三獅望峰;仙人疊石,大石上面累疊小石,再碩大石塊覆之,成大、小、更大形狀,望之危然卻不傾倒;仙人踏石,石上有足跡,說是八仙過此所留;猴子抱頸,一石宛如美女站立當道,須如猴子般抱住其頸方能過之;船子潭,兩塊如船大石隱現潭中……
銅鼓嶂山腰有一巨瀑,流水從幾百米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匯成一潭,其水碧綠清澈,潭邊多異木奇花,人稱瀑為“七情磜瀑”,稱潭為“鴛鴦潭”。此瀑此潭傳說諸多,有說一對戀人七次登上此磜 表達戀情;有說一對戀人在鴛鴦潭浸泡百天,表達百年好合;有說此磜 出有七個美麗女人,人稱七花仙女,引來天下男兒求婚;有說一對戀人因婚姻不成,殉情鴛鴦潭中……據說,附近鄉民把到七情磜 當作考驗對象的地方,山歌唱道:“你愛娶厓無柬該,七情磜水洗過來。水清情長連心愛,百年好合正和諧。”“七情磜 水清又清,洗了正知愛淺深。雙雙立下情侶愿,海枯石爛不變心。”
10、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位于豐順縣下八鄉灘下莊屋坪村。原是竹木茅草臨時建成,后被-軍隊燒毀。1985年在舊址后面興建了一座二層的鋼筋混凝土樓房,面積450平方米,作為東江蘇維埃政府暨紅十一軍的紀念館。
1930年5月1-2日,0東江特委在此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有184名,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魁亞,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紅十一軍,軍長古大存,政委顏漢章。
八鄉山位于粵東的蓮花山脈,在豐順縣的西南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是我省東江地區革0據地的中心。坐落在八鄉山腹地灘下莊屋坪村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及其附屬的“東江蘇維埃政府紀念館”,聞名遐邇。舊址是竹木茅草建成的,于1930年冬后被-反動派軍隊在不斷對八鄉山發動的大規模圍攻中燒毀。東江蘇維埃政府紀念館是1985年由廣東省文化廳撥款、豐順縣人民政府興建的一座二層的鋼筋水泥樓房,面積450平方米。紀念館的展覽圖文并茂,有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珍貴照片,也有描繪當年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盛況的圖片,亦有-“圍剿”東江蘇區的文件、手令、報刊記載,還有敵人寫下的“生擒古大存賞銀兩萬元”、“擊斃古大存賞銀一萬”等反動墻標。展出的文物還有赤衛隊使用的武器——海螺號角、長戈、火藥槍、紅袖圈、紅肩章及烈士遺物等。通過這些革命文物,參觀者可依稀領略到當年紅軍那血染的風采。
1930年3月,0東江特委領導下的東江蘇區召開了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1930年4月,又在八鄉山灘下莊屋坪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魁亞、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紅十一軍,古大存任軍長,政委顏漢章,下轄5個團和1個教導隊,官兵約3000人。東江、廣州、瓊崖、粵北等地的代表共有300多人參加了大會。東江蘇維埃政府和紅軍十一軍建立以后,加強了統一領導和部隊的團結,展開了大規模的土地革命運動,與反動武裝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持久戰斗,革命斗爭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時期。
東江人民是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人民,長期以來,東江人民在中國0的領導下,從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英勇奮斗,前仆后繼,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